出了科學界,聽說過曾慶存的人不久不多。然而,當我們點開手機,隨時查看幾天后的天氣,如此便當精準的科技,就離不開曾慶存創造的算法。
25歲破解世界級氣象難題,為如今的天氣預報技術奠定基礎;44歲“夠格”領取國家津貼,與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同在第一檔”;45歲被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這位來自陽江的“廣東仔”,在數十年的科研生涯中,以“勇攀珠峰”的精神,成長為我國大氣科學基礎研究的中堅力量,在數值天氣預報、衛星大氣紅外遙感、跨季度氣候預測、氣象災害監測預報、地球系統模式等領域都形成了開創性的理論研究功效 ,并得到廣泛應用。
10日,著名大氣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慶存站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
首創原始方程 直接預報天氣
1935年,曾慶存生于廣東省陽江市一個貧苦農家,全家老小力耕壟畝,也只勉強喝上稀粥。窮困沒能阻止這個家庭對知識的渴求,曾慶存和哥哥打著赤腳,一邊勞作、一邊讀書。
雖然條件艱苦,但曾慶存十分用功,成績 始終名列前茅,并獲得公費讀書名額。
1952年,曾慶存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進入氣象專業學習。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氣象科學人才急缺。而在學習和實習過程中,曾慶存深刻感受到了當時中國氣象預報的水平——由于缺少精確計算,做天氣預報往往只能定性分析判斷,憑經驗進行預報。于是,年輕的他下定決心,要研究客不雅觀 觀定量的數值天氣預報,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性。
1957年,曾慶存當選派到蘇聯留學,師從國際著名氣象學家基別爾。在三年多的留學生涯中,曾慶存經過研究提出了“半隱式差分法”。這是世界上首個用原始方程直接進行天氣預報的方法,隨即被用于天氣預報業務,且至今仍是世界數值天氣預報核心技術的基礎。
迎難而上挑起大氣研究大梁
1961年,曾慶存在蘇聯科學院獲副博士學位后回國,寫下一首《自勵》詩:“溫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驅前。男兒若個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邊。”26歲的曾慶存立下誓言,從此矢志不渝。
1970年,國家決定研制自己 的氣象衛星,曾慶存被緊急調任作為衛星氣象總體組技術負責人。他克服重重困難,處理了衛星大氣紅外遙感的基礎理論問題,并用一年時間寫出了當時國際上第一本系統講述衛星大氣紅外遙感定量理論的專著,為監測暴雨、臺風等及相應災害提供了重要本事。
20世紀80年代初,曾慶存又挑起中科院大氣所所長的大梁。當時,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短缺,雖然大氣科學在理論上不比國外差,但中國科學家缺少一個重要工具:高速計算機。“我們的計算機每秒百萬次,人家是億次,要追趕他們就好比 毛驢追汽車。”曾慶存在大氣所的老同事回憶道。
曾慶存便是 要追!一時沒有“汽車”,那就先換“自行車”,總得咬著牙自己 往前趕。“哪怕當掉褲子也要買計算機!”曾慶存撂下話來。
在他擔任所長的九年間, 搬家搬遷,大氣所迎難而上,建設了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國際知名的大氣科學研究中心。
耄耋之年仍奮戰于科研一線
攀登氣象科學之巔,曾慶存未曾止步。2009年,已74歲高齡的他萌生了建立“地球模擬器”的想法。預測未來一年甚至幾十年的氣候,事關夏季洪澇、冬季霧霾、農業規劃、能源布局等,這項研究涉及國計民生方方面面。
在數百位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于2018年在北京市懷柔科學城破土動工,預計2022年完工。該裝置將為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轉變 、生態環境治理、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問題提供科學支撐。
回顧自己 的科研成績 ,曾慶存一如既往地謙遜:“我曾立志攀登科學的‘珠峰’,但我并沒有到達山頂,大概在海拔8600米的地方建了個營地,供后來者繼續攀登。”
【家鄉反響】
勵志故事激勵陽江學子前行
10日, 上海搬場公司嘉定區,曾慶存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消息傳來,故鄉陽江玉沙村的父老鄉親無不歡欣鼓舞。曾慶存成長過程的勵志故事也激勵著陽江學子。玉沙村旁邊的對岸村還準備以此為契機召開村民大會,開展新一輪助學上班,鼓勵青年一代發奮圖強、報效祖國。
玉沙村老村民曾先生說,自己 年少時,父母常談起曾院士的事跡:做什么事都帶著書,“手不釋卷”,“爭分奪秒”地學習。盡管家境欠好,但父母堅持供慶存兄弟倆讀書,這在村子里成為佳話,為后人樹立模范。
少小離家、遠居異鄉的曾慶存回鄉次數不久不多,但對這片哺養 他的粵西大地有著深深的眷戀。對于母校陽江一中,曾慶存感情篤深,多次在公開場合 透露出懷念與感恩之情。回憶少時恩師,言辭間更是充滿感激之情。他在《憶師友》寫道:“這是對我此后的成長有著決定性意義的一個階段,我深深地受惠于母校,受惠于老師們和同學們的關愛和情誼。”
早在1995年,曾慶存便將他所獲的“何梁何利科學獎金”港幣10萬元捐出,其中7萬元捐給陽江一中、3萬元捐給另一母校兩陽中學,設立“明耀慶豐獎學金”,以紀念父兄曾明耀、曾慶豐,并協助像當年的他一樣刻苦求學的貧困生。
2012年12月21日,“陽江科協論壇”邀請曾慶存在陽江一中作陳說和科普講座。陽江一中校長陳恕回憶,當時曾院士身著一套洗得發白的中山裝,笑容和藹可親 。可容納六七百人的一中實驗樓會議室里座無虛席。精彩的陳說結束后,學生們涌上講臺,想和曾院士合影留念并索取簽名。因學生太多,曾院士難以一一滿足,就在第二天委托旁人送來親筆信,信中真摯 致歉,并送上真摯祝福。
“他身上有很濃的家國情懷,有很強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陳恕說,曾院士多次題詞勉勵母校師生,激勵莘莘學子攀登科學高峰。“他的事跡已經成為陽江一中珍貴的資源,模范就在身邊,他讓學生意識到沒有什么是不成能的”。(全良波 陳瑞鋒)